欢迎来到丰采网

数字平台创新生产生活方式

来源:丰采网  作者:丰采网   2023-04-18 阅读:935

  

青岛即墨区即发龙山工业园内,技术员在为数字化纺纱智能工厂项目安装调试生产设备。该项目将在生产全过程应用大数据、人工智能、5G等

新型信息技术。梁孝鹏摄(中经视觉)

  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正在带来新的变革。中国制造业规模已连续13年居世界首位,数字经济规模也连续多年位居全球第二位,

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不仅能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,提升生产效率和竞争力,也为数字经济提供了更丰富的应用场景。

  在近日召开的2023赛迪论坛上,与会专家认为,数字经济正为实体经济的发展注入新动能,融合发展步伐不断加快。尽管数实融合进入发

展新阶段,但仍有诸多新问题需要解决。

  数字平台创新生产生活方式

  当前,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,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加快重构。人工智能、物联网、大数据等数字技术的加速发展为实体经济带

来发展变革的新动力。

  “数实相融是数字世界和物理世界的融合、交互,物理世界的需求推动数字世界的发展,数字世界引导物理世界的运行。比如智慧交通,无

论是手机导航还是智能信号灯,都已经深入日常出行,每个人也已习惯于听从来自数字世界的指令,行走在物理世界之中。”浪潮信息高级副总

裁刘军告诉经济日报记者,协同聪明的车、智能的路,构建智慧交通体系,每年可为一座千万级人口的城市节约1500亿元,避免94%的人为交通

事故发生,提升通行效率15%至30%。

  数字平台已成为生产生活的重要载体。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党委书记、院长刘守英表示,数字平台广泛覆盖购物、办公、医疗、视频等行业。

连接企业的数字化平台也在推动传统产业全方位、全链条转型升级,形成一系列新场景、新模式、新业态。电子商务已成为重要的交易模式。截至

2022年12月,我国线上办公用户规模达5.4亿,互联网医疗用户规模达3.6亿,短视频用户超过10亿,在线旅行预订用户规模达4.2亿。具有影响力

的工业互联网平台达到240个,全国重点平台工业设备连接数超过7900万台(套)。

  数实融合推动制造业数字化、网络化、智能化。据统计,目前我国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达到2100多个,智能制造装备产业规模达到3.2万亿元,

工业软件产品收入超过2400亿元,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超过6000家。“新一代信息通信、高铁装备、发电和特高压输电装备、新能源汽车、

航天装备、工业机器人、工程施工装备、钢铁装备等行业技术产品达到全球领先或先进水平。航空装备、高技术船舶、生物医药、高档数控机床、

‘四基’等领域与国外差距不断缩小。”第十三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苏波说。

  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王一鸣认为,当前,信息网络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,先进传感技术、数字化设计制造、机器人与智能控制系统

等日趋广泛应用。人机共融的智能制造模式大大提升制造系统的柔性和敏捷性,推动工业生产由规模化、标准化向分布式、定制化制造模式转变。工

业互联网对制造业赋能、赋值、赋智作用日益凸显,正作为一个新的生产方式登上历史舞台。

  数实融合也为数字经济发展带来更多动力。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《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报告(2022年)》数据显示,2021年我国数字经济

规模达到45.5万亿元,占GDP比重达到39.8%,高于同期GDP名义增速3.4个百分点,数字经济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,支撑作用愈发明显。

截至2022年12月,我国上市的互联网企业总市值为10.3万亿元,较上季度上升17%。全球市值最高的30家互联网企业中,我国有11家企业上榜,仅

次于美国的16家。

  打造智能制造新生态

  中国制造业正面临新形势新问题。从外部形势看,围绕产业链、关键核心技术和主导权的竞争更加激烈,西方发达国家纷纷将战略性新兴产业作

为全球科技制高点加紧布局,重塑产业竞争新优势。从内部形势看,受疫情影响的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牢固,部分行业产业链供应链运行不畅,中小企

业经营还存在不少困难。同时,制造业大而不强、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比较突出。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、高端技术产品供给不足、产业基础薄弱、

要素成本上升、高技术人才缺乏、经济循环不畅等深层次问题仍然存在。

  对此,苏波认为,推动制造强国建设,一个重要的方向是加快发展智能制造,包括建立自主自强的智能制造创新体系,拓展智能制造试点示范的

广度和深度,加快发展智能制造产业体系,建设优质供应商平台带动中小企业数字化、网络化、智能化发展。

  但智能制造推进也面临诸多瓶颈,尤其是中小企业。浙江省内多个县(市、区)工业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工作的实践显示,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

普遍面临以下难题:一是想转但不懂转、不会转,大的投资投不起、转不了。二是工程分包数据孤岛多,企业缺人才、缺技术,自己打不通数据孤岛。

三是工厂转型后数据多却用不了、用不好,工业云平台“碎片化服务”多。四是企业对合同标的、造价、工程质量不熟悉,签订数字工程合同、工厂签

订系统用云服务合同难,验收和结算支付难。五是智能工厂试点多却又推广不了、企业数字化转型慢。

  如何破解这五大难题?国家智能制造专家委员会委员毛光烈表示,出路在于深化工业数字工程市场与工业云平台服务市场的改革。要充分利用我国

工业数字化转型超大规模的工程与服务市场的优势,大规模激活工业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投资消费,率先在国内形成工业数字工程产业、工业云平台

服务产业、工业数字工程咨询服务业市场的大循环,进而再向“一带一路”辐射发展,最终必将可以构建内外互促发展的工业数字化新型产业的新发展

格局。

  王一鸣建议,制造业要推动以智能制造为方向的生产方式变革。充分利用建设5G、工业互联网、人工智能、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的机遇,加快

生产制造全过程数字化改造,推动智能制造单元、智能产线、智能车间建设,实现全要素全环节的动态感知、互联互通、数据集成和智能管控,加快新

一代智能制造发展。推广“5G+工业互联网”发展模式,培育具有竞争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,建设一批跨行业跨领域的综合型平台,打造基于平台

的制造业新生态。

  打好“三大战役”

  对于数实融合下一步发展,工信部部长金壮龙表示,要扎实推进网络基础设施建设,加快发展数字经济核心产业,大力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。

  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,毛光烈认为,要集中精力先打好发展数字经济的“三大战役”。首先是大面积、大规模抓好数智工厂改造,为

数字经济发展筑好基、强好基,全面激活基层工厂这一经营主体,这也是当前的重中之重。其次要做好数字化产业链、供应链、服务链的建链锻链强链,

把处于产业链、供应链每个链条上的数字工厂“串珠成链”。最后要推动工业云平台企业并购和数字工业云平台之间的合作,整合数字化产业链、供应链、

服务链三链,并形成集群化、一体化的经营、管理、自律治理的新模式,打造区域性或行业性的工业数字化集群。

  “要在技术层面实现数字技术与技术创新的融合,在融合中不断发展各种数字技术,组合形成‘数据+算法+算力’的集成创新能力,使实体经济的生

产工具由工业技术转变为信息技术与智能技术,劳动者的生产载体由生产车间转变为信息互联网、智能互联网平台。使实体经济发展以大数据技术为动力与

枢纽系统,以计算技术为计算存储系统,以人工智能技术为决策分析系统,以区块链技术为数字化信息系统。”刘守英说。

  数字要素是数字经济发展的新引擎。互联网、云计算、区块链等新技术的加速发展,使得数据对提高生产效率的乘数作用凸显。作为生产要素的数据渗

透到实体经济生产流通的全过程,产生实体经济所需要的信息和知识,对资源进行优化重组。“数据+算法+算力”与实体经济生产活动深度融合,形成数

字生产力。数据能够把不同生产要素进行连接,从而产生倍增效果,有助于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。

  但专家也指出,目前来看,数据尚未真正成为生产要素。我国数据要素市场目前主要处于数据采集、存储、加工阶段,数据流通、数据分析、数据应用

还有不足。企业为保持自身竞争力,担心商业数据泄露,不愿也不敢共享数据。企业间数据标准不同,导致数据共享流通受阻。

  刘守英认为,数据要成为高质量发展引擎的核心,必须参与生产要素的组合和升级,这是新型工业化最核心的内涵。对于平台企业,数据应在企业内部

的生产要素组合中成为核心竞争力;对于实体企业,数据已充分成为企业内部生产要素组合的力量;对于数据企业,现在的核心是要找到数据与企业外部生

产要素组合的方式。(记者 黄 鑫 崔 浩)

免责声明:
本站部份内容系网友自发上传与转载,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;
如涉及内容、版权等问题,请在30日内联系,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!